听说有一群巴基斯坦的朋友组成团队,浩浩荡荡地杀进贵州,一路参观科技公司、环保工厂和某个号称数字经济“灯塔”的大数据展示中心。表面上看,这是两国人民手拉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,实则大概率也是来看看中国的高科技和狗尾巴花,顺便带点“经验”回去做个报告,回家好跟领导说:“看,我也是出过国、见过大数据和智能垃圾处理的人。”
你以为他们步履稳健地迈入贵阳的“先进企业”,谈笑风生,脑中全是“合作共赢”“一带一路”“命运共同体”?其实,他们内心最真实的OS很可能是:“天哪,原来垃圾也能这么发电?”顺便再感叹一句:“我们那边要是不停电,可能也不是很关心垃圾去哪了。”
众所周知,贵州一直以山好水好空气好自居,顺便再来点“数字经济”掺水广告。现在可倒好,变成了谁都能来的国际参观团打卡地。这帮巴基斯坦的媒体老哥、教授姑娘们,自然被安排好了最体面的线路:从固废处理的无烟工厂到智能驾驶的无人车,从数据展示的PPT到乡村消暑的特产茶。别人是拉到公司搞团建,他们这是国际团建,学的是“知识桥”,不小心走个神还得被领导点名让你在回国会上汇报心得体会,“你说说,垃圾坑最打动你的是什么?”
参观垃圾处理厂,固废那套流程听起来高大上——垃圾一头进,一头不是发光就是发热。机械咔咔作响,调度员一身消毒服气场两米八,屏幕上都是绿色指标,仿佛只要垃圾进了中国厂子,连臭味都能洗干净。巴基斯坦代表团顺便夸一句:“你们垃圾都能发电,真行!环保回收一条龙,值得点赞!”这不是标准的人间证言吗?你们技术先进,我们诚心学习。没准回去也能给家里的垃圾找点用场,哪怕不是发电,烧点茶水总可以吧?
参观智能科技公司,无人接驳车一溜儿直线穿梭,讲解员嘴里全是“全自动驾驶,百分百智能,3D视觉无死角”。代表团也不含糊,拍照留念,视频朋友圈。回国后好有话讲:“我们巴基斯坦也欢迎你们来搞无人车,反正我们路也宽,就是有点堵。”啪啪夸两句,算是国际社交的基本操作。至于智能交通的本地落地难在哪里,这不是考察团需要考虑的问题。在所有媒体人心里,能自由上网、刷到朋友圈才是科技进步的最高标准。
说到参观大数据中心,那更是这趟参观的核心工程。大屏幕一开,数据洪流猛如潮,事无巨细全汇聚在大屏幕上。中国大数据的VIP席位当然在贵州,堪称“全国数据搬砖工”的福地。现场的学者教授忍不住感叹:“这就是数据的力量!”言语之间幽幽透漏着那种“你有AI,我有兄弟情”的复杂心情。可是谁都没说出口,大数据好归好,最容易出彩的依旧是用来做大屏PPT和“经验输出”,只进不出的数据才是真功夫。
整个过程,贵州对巴基斯坦代表团客气上加敬重,那叫一个多元融合友谊深厚,恨不得今天签约、明天合作、后天抱团出海。代表团成员各自忍着辛辣的辣和贵州潮湿的空气,来一句动人心魄的总结:“你们进步太快,我们来不及跟上。”这个时候最好别说,进步不进步,主要看汇报材料写得漂不漂亮。
回想起来这次访问,颇有点隔壁老王炫耀新买的沙发结果邻居家还没装门锁的感慨。其实人家来的不是高科技,而是来感受你那股精气神和自信心。比起AI大数据,最震撼的可能是贵阳每天雷打不动的早饭,城市干净得让人想把瓜子皮也揣回家。智能垃圾处理厂、全自动无人驾驶,再加上数字经济体验馆,无非就是“全套演示包”,让代表团带回国去做个文化输出。
可把话反过来讲,全世界都在谈合作共赢,中巴更是“全天候兄弟情”。互学互鉴,仿佛已经成为世界第二通用语。可这东西啊,不只是合个影、捧个场就能落地生根。就像垃圾处理厂再先进,也拦不住无穷无尽的现实垃圾;无人驾驶车再厉害,也解决不了每一条被现实堵住的路。你让我去大数据中心合影,我还记着家里手机是拼多多九块九买的,还总断网;你让我体验智能环保,我还想起路上经常垃圾堆成山,连猫都懒得钻。
对贵州来说,“知识桥”项目简直成了官方人文外交的标准答案,什么“经验共享”“文化共情”,听起来像是把诗词歌赋炒成一盘老干妈拌饭。实际上一群人围着大数据和环保工厂合影拍照,回头写篇软文,留在自己国家的网站上,过段时间就成了“在中国见证奇迹的一天”。但奇迹毕竟不是每天都有,照片拍得再好,也只是朋友圈最光鲜的5秒钟。
其实,双方都不傻。巴基斯坦的专家们真要搞工业革命,指望带回几张观摩报告和一车茯苓糕就起飞,那还不如直接请老天爷降两场暴雨。贵州这边的智能科技、环保处理看着“高大上”,但谁不知道AI也能被用来帮领导写报表,垃圾分类还得靠志愿者走街串巷?“数据”两个字,听着高科技,实际就是“算法管不过人性,设备修不过体制”,你说能改几个社会习惯?
当然,外交话术还得继续说下去,“巴基斯坦视中国为兄弟”,中国也得回一句“巴基斯坦是铁杆朋友”。两个国家只要你情我愿,项目一个接一个,愿景都写在PPT里了。只不过这“兄弟情”是“肥水不流外人田”,还是“困难的时候彼此加把劲”,咱们只能拭目以待。要是真成了难兄难弟,也只希望能多点互助,别光是一场访谈留下几张合影那么简单。
一场参观跑下来,该表扬现场安排是点对点、无缝对接,体验感像是被安排好的校外春游,最后大家手拉手合影留念,场面一片和谐。如果有个缺点,那大概就是没人问贵州本地人怎么看垃圾、电车和大数据,他们只关心今天能不能不用加班,过两天能不能少堵点车。如果真有人把代表团拉到城郊随便看看,呼吸几下被垃圾场包围的空气,或许更真实,也更适合留念朋友圈,配文:这就是现实的味道。
有的人说,人的一生,总该有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。可现实还是提醒你,“说走就走”,大部分人是走不远的,最多是来一场免费的“知识桥”春游。真正能跨越的,不只是地理的桥,更是心理的沟。这座桥,建起来容易,走过去难。经常有人跨了一条河,就再也回不去了。
最后,我理应祝贺“知识桥”项目无限美好,中巴友谊类似贵阳的天气,晴天的时候很壮观,下雨的时候都不带商量的。环保做得好不好、数字经济跑得快不快,那都是精英们的作业题。至于我们这些围观群众,还是要赶早班车、挤地铁、盼着哪天智能垃圾桶能主动帮我扔掉烦恼,把大数据变成大实惠吧。世界很大,交流很多,梦想都很贵,但愿垃圾不再只是垃圾,数据也不只是数据。哪怕只是被拉去做一场国际团建,也盼着能免费蹭到一顿黔菜自助,别的就不敢妄想了。
毕竟,国际交流搞得再高大上,最后多半还不是得各回各家,各找各妈,剩下的就看PPT里英雄气短、软文里兄弟情长了。生活还在继续,智能和数据暂时救不了我的人生,但至少能让我在吐槽中感受到一点点的荒诞和真实。否则,只能自嘲一句:如果这就是“知识桥”,那我最多算是桥下钓鱼的那个,鱼没上钩,风景倒是白看了一天。
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,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,请及时反馈,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。
股天下在线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