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正值当打之年的职业球员,怎么会在新赛季开始前就无球可打?这一幕在CBA休赛期反复上演,黄荣奇、代怀博、田宇翔等名字,从球迷熟悉的赛场上消失,背后是冷冰冰的市场规则和越来越残酷的竞争环境。
今年的休赛期比往年显得更加漫长,而且压抑。原本在8、9月签约的黄金时间段,仍有大批自由球员待业。原因之一是新赛季赛程调整,为了配合2025年全运会的预赛与备战安排,CBA将开赛时间延迟到了12月。这一变化直接砍掉了他们再就业的时间窗口——没被选中的人,要面对将近半年没有正式比赛的现实。对于依赖比赛保持状态的职业球员来说,这几乎等于职业生涯的倒计时。
制度上的紧箍咒让局势更艰难。自2019-2020赛季CBA工资帽制度落地后,高薪低效的球员在市场上越来越被排斥。球队需要在4400万元的总薪资额度里把钱花在“刀刃”上,顶薪名额更是稀缺。2023赛季开始,这个制度被更加严格地执行,预算有限的球队宁可给有潜力的年轻人机会,也不会冒险留用性价比不高的老将。广东在评估黄荣奇的合同时,就把这个因素算得清清楚楚。面对200万元年薪的期望,以及他的进攻组织短板,他们最终选择了更年轻、更便宜的替代方案。
赛制和制度只是冰山一角,真正让这些老中生代球员感受到压力的,是从内部涌来的年轻浪潮。过去几年,CBA在引进00后甚至05后的速度明显加快,发展联盟的持续运作让各队都有一批随时可顶上的后备力量。今年的夏季联赛,就是年轻人集体亮相的舞台。许多95后小将一场比赛砍下两位数得分,防守拼劲十足,动作执行快而狠。这时候,那些年纪大、数据平平的老中生代,很容易被贴上“占位置、不划算”的标签。
代怀博曾是吉林的悍将,外线坚决、篮板强硬,但伤病和年龄一起来时,他的移动速度、投篮稳定性都在下滑。赛季末吉林没有续约,他只能等待机会,却等来了沉默。田宇翔更是干脆,在休赛期无人问津后选择直接退役。他们的结局,其实只是规律的体现——CBA里,本土后卫大多在33岁左右就难以维持高水平竞技状态。从前的速度优势、爆发力和对抗能力逐渐消失,替代他们的人一个个年轻、健康,还更便宜。
方硕的例子同样说明了规律的残酷性。曾经的首钢核心后卫,如今在场上的主导力明显下降。唯一能“逆生长”的陈盈俊,靠的是高强度自律和多年无大伤病的运气,这样的例子毕竟只是个例,多数人终究抵挡不过时间。
黄荣奇的经历更带有戏剧色彩。作为前国青主力,他在防守端拼尽全力,被称作“拼命三郎”,在广东队还算是主要轮换。但在进攻端,他的组织能力不足暴露得越来越明显。球队阵容调整、新人顶替,加上他坚持要200万元年薪,广东权衡之后选择放手。转会窗口关闭,没有一支球队伸出橄榄枝,这名去年还在CBA跑全场飞扑救球的球员,新赛季很可能出现在野球场的直播镜头中。
这些故事背后,是一条渐渐清晰的主线:CBA的市场化和年轻化正无情地改变着球员的生存空间。过去,老中生代凭借经验和防守还可能在替补席占有一席之地,而现在,球队更愿意用20岁出头的年轻人来完成相同的任务。合同数据可以说明一切——过去三年,自由球员签约中超过28岁的比例逐年下降。球员的年纪和场上角色的匹配度越来越被精算,感情成分被压缩得很低。
有业内人士曾直言,职业生涯的规划不能等到合同到期才开始,运动员要早做准备,一旦市场环境变化,留给你的应对时间可能不到一个休赛期。那些仍在等待机会的老将,每一天的等待都是消耗状态的一天,更是被遗忘的一天。
赛场从来不讲情怀,它只跟着时间和实力走。
(免责声明)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
股天下在线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